养老院这个地方,有很多老年人,也有很多故事。
他们喜欢倾诉,却常常只能自言自语,或者沉默一整天——浑浑噩噩,没有期盼,没有目标,过一天算一天。
“人老了,没意思哦”。
“我现在发现,活得久是老天爷在惩罚我,可能以前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情,到老了这么恼火”。
在走访养老院的过程中,笔者听过很多老人这样说。
现在养老院的定位已经不像过去那样,是救助“三无”老人、五保户的社会福利机构,而是面向大众,尤其是向广大城市中产阶级提供商品化养老服务的机构。据调查显示,我国养老机构中,民营养老院的比例超七成,是提供养老服务的主力。
当前,中国的机构养老服务还处在一个不断专业化和规范化的过程之中。不同地区,不同定位的养老院之间的差异非常大。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中有众多的高端养老机构,而广大农村则多是设施简陋,几乎没有照护服务的农村敬老院。
养老院住着的老人会有不同的照护以及服务的需求。我们可以大致将其分为两类:一类是轻度失能生活可以自理的老人;还有一类就是重度失能的老人,需要24小时的密集看护。
养老院衣食无忧,但是很多老人认为住在这里是“花钱来劳改”。我们要如何理解这句话呢?
首先,对于几乎所有入住养老院的老人来说,进入的那一刻,他们就失去了独立出入的自由。养老院的门卫大多管理得非常严格,老人外出一般都需要监护人通常是子女的陪同,为了防止意外发生,养老院的护理员也会限制老人走出自己看管的范围,所以他们每天能够活动的范围非常有限,更别提有某些疾病的老人,会有层层的门禁、栅栏限制他们的自由活动,以防止意外发生。
很多老人每天的活动范围就是在自己的床位周边,床边的小桌子上看报纸、听广播。在养老院中,老年人很多的“自主性”的行为都不被鼓励,养老院因为自身的管理和从业人员的特点,更希望老人们都在他们的规范内行动。在养老院中,似乎老年人只需要安静地吃,安静地睡,就可以了。
“我希望老人都是饭来伸手,衣来张口就好了。他们多动点,铁定就多点风险。一旦有任何意外发生,家属追究起来,还是养老院的责任。”一位民营养老院院长这样解释他们采取严格管理措施的因由。她说,此前有一位老人,有早起锻炼的习惯,但是在护理员去照护其它老人的时候,意外跌倒了,家属认为养老院没有尽到照护的责任,***后养老院进行了经济赔偿。
院长还表示,因为这件事,家属直接跑来辱骂相应的护理员,导致护理员提出了离职,这对养老院的影响是很大的,也反映出从业人员不容易在这份工作中获得相应的尊重和认可。养老照护从业的护理员非常短缺,而行业目前薪酬福利上不去,工作内容涉及到的很多都是“服侍人”的工作,对生理和心理都有一定的挑战,年轻人几乎都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,也导致了护理员的综合素质普遍不高,而且年龄偏大,他们也长期得不到应有的职业尊重,在养老院工作的负面反馈大,使得养老服务行业的护理人员很难对老人产生自发的同情与关爱,他们在有选择的情况下,会更倾向其他的工作。
以上这种看管+保护的模式,是国内养老院的基本模式,也是养老院和家属共同建构的,它以老人的身体安全为***要务,所以要尽量限制老年人的活动范围,也不鼓励他们的能动性表现。这种“现世安稳”真的是老人们想要的幸福吗?
有年轻的小护士表示,在养老院,“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地慢,吃完早饭等着吃午饭,吃了午饭吃晚饭,每次我下了班,走出养老院的大门,才感受到了正常的时间。在这里上班久了,我就会对人生感到很悲观,感觉人活着没啥意思。”而正因为这种上班的感受,女孩的家人建议她离开养老院,去别的地方工作。
正是由于这一系列的困境,让老人们不太敢也不愿意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范围。很多老人或感叹“人老了,不中用了”,“我觉得活着没意思”,这些都是因为老人们没有社会的参与感,他们没有被需要的感觉,缺失了自我的价值感,常常自视为子女和家庭的累赘跟负担。
在养老院,呈现了“倒转的家长式作风和***性保护”的特点。在这个语境下,子女或者监护人认为老人逐渐丧失了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,丧失了认知跟判断能力,他们全权代理了老人的生活。对于是否入住养老院,大部分的老人都是不知情或者没有选择权的。子女亲属要忙工作,要照顾家庭,没办法给到老年人全心周到的照顾,老年人只能接受入住养老院。
中国人对老年人的***大祝福就是“健康长寿 长命百岁”,但当我们在为老年人寻求一种合适的照顾的时候,如何照顾到他们的自主性呢?养老服务中,精神关怀已经成为了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。
在子女们一厢情愿以为为老人找到了万无一失的照护机构之后,将自己从心力交瘁的的情况下解脱出来了,缴纳的赡养费足以证明自己的“孝心”,他们通过支付相关费用,进行了“孝道的市场转包”,而腾出手让自己在事业上大展拳脚,在生活中专心育儿。这是无奈之举,也是很多有老家庭必须做出的选择。
殊不知,很多被动入住养老院的老人,会不适应新的环境,产生沮丧、失落等种种负面情绪。有一部人老年会囿于传统观念,喜欢多代同堂的居住模式,但是更多的却是因为,老年人珍视自己能够在家中随意出入的自由,不舍家中留下的珍贵情感与记忆。
而在养老院的故事场域里,失能失智老人,集中展现了养老的困境。比如说失智老人,养老院一般是拒绝接收的。数据显示,在中国,失智老人中阿尔兹海默症占比六到七成,而因为公立养老院的床位供不应求,民营养老院成为接收失智老人和重度失能老人的主力军。将这些老人绑在椅子上,圈在围栏里,已经成为了养老机构养老常见的管理手段,这个现象不仅是一个照护形式的问题,更是一个重要的伦理问题。
当老人被认定为失智以后,他仿佛失去了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身份。合理地限制一部分他的自由,把他绑在椅子上,关在房间里,把他的话当作胡言乱语,无视他的要求,那么这种限制和剥夺的合理性的边界在哪里?它是否在监管不及的地方,演变成一种对老人们的暴力跟伤害呢?
近年来,老年人被看护虐待的新闻屡见不鲜。这些极端个例也让很多老人选择居家养老,但是老人们在家中悄无声息去世无人知的新闻也时常见诸报端。怎么样才能追求更好的一种照顾呢?
是寄托于照护从业者个人的道德与自律?还是花更多的钱进入更高端的养老机构,规避被暴力对待的风险?还是不断进行专业的培训,形成完整成熟的行业管理规范?
养老服务的质量提升***不能单一地寄托在从业者的身上,应当从整个社会的照护资源分配和情感框架中去考量。
它涉及到健康养老的方方面面。有人的地方,就有情感需求,就有人和人的交流。#养老#智慧医养,以现代科技融入关怀的智慧,无论是机构养老还是居家养老,给足你们安全感和幸福感。